查看原文
其他

只为这一湖!95岁老人37年创作万余幅作品

海曙发布 2019-05-03


有一位95岁的老人,

37年,

创作了万余幅水彩画作品,

而作品的主题,

永远只有一个:

月湖!

在海曙区月湖街道有一位老人,凭着自己深厚的美术功底、超人的记忆和观察力,花了37年时间,用一幅幅精美的水彩画将月湖一带的旧貌新颜画了出来,再现以往的繁华景象,展示了海曙历史风貌。这位老人就是今年95岁的李甲凡





近日,记者慕名前往老人位于月湖街道梅园社区的家中采访,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起记忆中海曙城区的往事。老人说自己是海曙区栎社人,原先在鄞州区供销社工作,1979年搬至月湖梅园,从此便扎根长居在此。“我从小没有学习过美术,是1981年退休后,从写一封感谢信开始,接触并爱上了绘画。”李甲凡说。


到月湖生活后,老人对这里的一桥一水、一草一木,都饱含丰富的感情,他说月湖的美景,为他的写生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好素材。“对于画画的创作素材,真的找不到比月湖更好的了。”老人深情地告诉记者,月湖历史悠久,传统文化底蕴深厚,是个宜居的好地方。



简单介绍完自己的人生经历后,老人开始介绍起自己的绘画作品。10多本作品集,摞起来有1米多高,里面画有凉亭、长廊、建筑、桥梁等美景,以及饮食文化、风俗记忆等,均用颜料细心上色,并配有一首首自创诗词,让人不禁赞叹。这些留存在无数老海曙人记忆中的老地方,在李甲凡的画笔下重现。



“月湖,甚至海曙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往日这块土地上的风物、人事,很少被后人所了解。”李甲凡说,自己将一砖一瓦、一石一木等如今难以见到的景象还原纸上,可以留证城市发展变迁中那些“遗失的美好”,也可引起人们内心深处最深沉的回忆与共鸣……

▲老人绘画的书签

在其中一本作品集里,记者看到老人绘画的一枚枚精致的书签,分别进行了塑封,大小均为3厘米*10厘米。在书签一侧,还有老人随心写下的一首首诗,如“月湖是我家,门前近咫尺。早晨好去处,假日更潇洒。”“桥头论今昔,亭坐你我他。石桌棋对弈,庭前太极抓。”等等。


说起书签,还有一些小故事。原来,老人用半天的时间创作一枚书签,外出时便会随身携带一些作品,在公交、地铁上遇到有年轻人让座的文明现象,自己便赠送一枚,在鼓励的同时宣传月湖的历史。




老人告诉记者,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中,桥是他画的最多的。其中,位于月湖街道镇明路上的兵马师桥成了老人作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。“这里以前可热闹了,人来来往往,没有汽车、公交等交通出行工具,人们总喜欢站在桥上‘看风景’。”老人看着作品回忆道,后来兵马师桥消失后,望湖市场便出现了。



他说,那段时间是自己创作作品最多最集中的,也是最幸福的日子。早晨吃完早点,老人便会来到月湖公园的长廊里“小坐”两小时,用铅笔打底构图。午饭后,他开始提笔绘画,老伴则坐在一旁做着针线活,并给作品一些评价。



在月湖生活久了,老人便想着把以前的所见所闻、风情旧貌记录下来。“看一桌子食品,有其历史背景;回忆画画描描,是我最最开心。”在作品集里,老人还大量绘画了属于海曙、月湖的传统文化:只见画上的民房一间连着一间,居民依湖而居,有些房子有阶梯,居民在洗衣,人物描绘生动有趣。画上描绘的习俗部分,则画有不少支起临时帐篷做生意的小吃店,一些人或坐或站着品尝美食,还有许多肉店、草席店、蜡烛店等,好一幅热闹的市井画卷。




有人说,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将失去魅力。李甲凡老人所创作的作品,围绕这些旧貌讲述了海曙月湖的往事,显得格外珍贵。“现在的生活变化太大了,出门交通便捷了,购物种类更多了,居住人口数量也增多了。”老人感叹道,自己年纪大了,画不动了,希望作品能保留下来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,让人与人心灵的距离靠得更近。“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些画的生活,能记住自己的家乡,不能忘本。”



记者:林婷婷 通讯员:陈蕊

微信责编:邬盈蓓 排版:陈雅琪

更多关注


海曙好丈夫,有一种爱叫“不离不弃”

看进度 | 海曙集体土地拆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

别有一番景致,100户区级“绿色家庭”出炉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